首页 全部分类 文学典籍 国学作者 名言名句 字词造句 反义词 近义词 在线反馈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出处

全诗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好兄弟几个一块出来,把车子赶到西城门外。

广阔的田野已被开垦,无数的水渠成队成排。

谷子和高粱多么繁茂,淙淙的渠水真有气派。

菱角鸡头米盖着绿水,芙蓉的红花笑逐颜开。

柳枝披垂立一道绿墙,轻轻把池子环抱起来。

登上了小渚远望大洲,听一片鸟鸣心头畅快。

浮萍和水藻池中飘满,风吹着它们东倒西歪。

观此景叫人闲适无愁,长久的美情难以忘怀。

注释

玄武陂(bēi):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了训练水师,在邺城西南开辟玄武池。陂,堤岸。

兄弟:指曹丕、曹植等人。

西城:指邺城之西门。

互相经:互相交通。经,经过。此为交叉之意。

黍稷:泛指农作物。黍,黄小米。稷,高粱。郁郁:茂密的样子。

激:水流因受阻而腾涌、飞溅。悲声:动听的响声。

菱芡(qiàn):水生植物菱角和鸡头,皆可食用。

芙蓉:荷花。丹荣:红花。

荫:树荫。

乘:登上。渚: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洲:水中的陆地。

讙(huān):喧哗。

萍藻:水生植物浮萍和藻类植物。泛滥:广阔的样子。一作滥泛。

澹(dàn)澹:水波摇动的样子。倾:倒。

容与:舒缓安适的样子。

千秋情:永恒的友谊,此或仅指兄弟手足之情。

参考资料:

1、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33

2、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8-70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写景之作。此诗用直叙的方法,写诗人同弟弟行游玄武池时所看到的景物和愉悦忘忧的心态。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两句点明出城行游一事和行游的地点。人在野外观赏景物时,一般都是由宏观到微观。“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两句写在邺城西面宏观看到野外宽广开阔的田地和纵横交织的河渠。接下去,从宏观到微观。“黍稷何郁郁”一句由“野田广开辟”一句而来,写田野里庄稼茂盛。“流波激悲声”一句由“川渠互相经”一句而来,写流水发出动听的声响。“菱芡覆绿水”以下八句,由写田野、河渠转向写玄武池的各种景物:菱芡、荷花、垂柳、萍藻,叶绿花红,枝繁叶茂;池中绿水随风动荡,长洲上的群鸟在欢快歌唱。在诗人笔下,玄武池之美景令人神往:田野广阔,庄稼茂盛;池水交错,波涛汹涌;绿水红花,柳荫照水;萍藻泛滥,众鸟喧哗。形象鲜明,有声有色,生动具体,写出了玄武池的美丽和勃勃生机。如此之美景,足以使人忘记忧伤,沉浸在欢畅之中。最后“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两句,由景及情,自然地收束了全诗。

此诗虽属游宴诗,但同建安时期的其他游宴诗相比,却有不同。它没有涉及宴乐,而是用自然的语言集中描写田园景物,具有后来田园诗的意味。

参考资料:

1、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8-70

创作背景

曹丕的游宴诗多作于建安时期。当时他既是五官中郎将,又是曹操长子,建安二十二年之后又成为魏太子,大部分时间都过着悠游自得的公子生活。这时期的诗,在极写游宴盛况及欢娱场面之后,往往也会归结到生命的感慨。《于玄武陂作》就是这时期所作的这一类诗。  

参考资料:

1、张平.曹操是建安风骨的开创与倡导者.今日湖北旬刊,2014(4).

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 曹丕的诗词 ► 曹丕的名句

作者详情
猜你喜欢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水仙子·次韵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六

正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

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尺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木假山记
宋代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古诗词
诗人合称
©国学涯 皖ICP备2024062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