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文学典籍 国学作者 名言名句 字词造句 反义词 近义词 在线反馈

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

出处

全诗

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

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

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

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

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坰林。

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

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

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

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

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

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

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

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

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

临津不得济,伫檝阻风波。

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

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

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原拟孟春即动身,牵延仲春未成行。

奔赴上路远有期,思念不尽离别情。

打点行装待吉日,泛舟前往乐良辰。

展望前程乐观少,回顾往事遗憾深。

仁兄道别感伤多,远送郊野又一程。

饯行效外亭馆里,握别湖南水清静。

挽留对话同悲伤,行客眷念情难分。

池塘弯曲隐舟楫,远望隔断匿身影。

迟缓踏上漫长路,忧惧远悲存于心。

远悲徒然自制止,路长愁思向谁倾?

行走不停路转远,越去越远迟缓增。

昨日起锚浦阳北,今天停泊浙江滨。

云层聚集掩重岭,急风涌起飞流惊。

断续细雨润丘泽,飘飘雪花洒山林。

浮云遮掩峰峦暗,积雪覆盖田野隐。

曲塘深处停行旅,通达大河无船行。

面临渡口不得过,风浪阻隔船下帆。

寂寞冷落沙洲边,景象惨淡心如焚。

西望萌生行游叹,东看兴起凄怆吟。

怨恨郁结成疾患,如何忘忧去病根?

注释

西陵:指钱塘。康乐:指谢灵运,是惠连的从兄,与惠连友善,曾同游始宁墅。

指:打算,决定。盂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古人常于季节名称前冠以孟、仲、季,以表季节中的月次。

春仲:即仲春,指春季的第二月。

趣(qū)途:上路。趣:同“趋”,趋向,奔赴。

歇:尽,竭。成装:整理好行装。

良辰:谓好日子。

陶:乐,喜悦。嘉月:嘉美的月份,指春月。

瞻(zhān):向前望。悰(cóng):乐。

阙(quē):缺憾。

哲兄:对兄长的敬称,此指谢灵运。仳(pǐ)别:分别。仳:别离。

坰(jiōng)林:野外的树林。

饮饯:设宴饮酒饯别。亭馆: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

分袂(mèi):分手。袂:衣袖。澄湖:明净的湖水。阴:水之南曰阴,此谓湖水的南面。

凄凄:悲伤貌。留子:留下的人,指灵运。

眷眷:依恋向往貌。浮客:犹言“游子”,指诗人自己。

回塘:曲折的堤岸。舻栧:船头和船桨。

形音:形影和声音。

靡靡:迟迟,缓慢貌。即:就,往。

戚戚:忧伤貌。抱:怀着。遥悲:远途之悲。

弭:终止。

转:更。

去去:意谓离去愈来愈远。弥:更。迟:长久。

浦阳:浦阳江,又称浦江。钱塘江支流。汭(ruì):河流转弯处。

浙江:水名。古渐水,又名之江,以其多曲折,故称浙江。湄:水边。

屯云:聚集的云层。曾岭:高山。曾:通“层”,重叠。

零:落。坟:高地。泽:沼泽,聚水的洼地。

洒:洒落,散落。林丘:树木和土丘,泛指山林。丘:丘陵,低矮小山。

浮氛:飘动的云雾。晦:暗。崖巘(yǎn):高崖险峰。巘:山峰。

积素:积雪。素:白色,用以指代白雪。惑:迷惑。意谓分辨不清。原畴(chóu):平畴原野。原:原野。

曲汜(sì):曲折的水流处。汜:由干流分出又汇合到干流的水。薄:通“泊”,停泊。停旅:驻留的旅人。

津:渡口。济:渡。

伫(zhù)楫:停船。伫:停止。楫:船桨,此代指船。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洲渚(zhǔ):水中陆地,大的曰洲,小的曰渚。

气色:景象。谐和:即和谐,协调,意谓赏心悦目。

兴:起。 游叹:离家在外的感叹。

东睇(dì):向东望。睇:小看,泛指看。凄歌:悲歌。

积愤:久积之愤。愤:怨恨。疢(chèn)痗(mèi):忧伤,疾病。

无萱:没有忘忧草。萱:忘忧草,意为不能忘忧。

参考资料:

1、邓魁英,袁本良.古诗精华:巴蜀书社,2000:第583页

2、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 第三卷 (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赏析

一至四句叙述了诗人临行前那一缕淡淡的哀愁。“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指明了启程的季节不是孟春正月,而是仲春二月。谢灵运有答诗云“暮春虽未交,仲春善游邀”,也可以证明俩人的分手是在二月。念路途遥远,离情即迫。行装业已打点完毕,行前再与族兄泛舟赏月。这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早已不复存在,遥望着伸延不尽的路途,难免又生悲慨。“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则暗示了此次出仕的矛盾心情。本来,步人仕途,为日后一展宏愿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石,这应当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但诗人却流露出一种难言的伤感。

五至八句描绘了诗人与族兄分别时那一幕伤感的场面。“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垌林。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族兄送了一程又一程,越城郭,穿林间,饯饮之后,终于在湖畔长揖作别了。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史载,灵运无所推重,惟与惠连结忘年交。景平元年(423年)灵运由永嘉郡去职移居会稽,过视了年仅十七岁的谢惠连,便大相知赏。元嘉五年(428年)灵运表陈东归,复与惠连等共为山泽之游。《谢氏家录》载:灵运每对惠连辄有佳句。其在永嘉供职时,竟日思诗不得,忽梦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灵运颇以为得意,常说:“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可见两人之一往情深。这次分手是难舍难分的。更何况,这一年春正月,与谢灵运深构仇隙的会稽太守孟颛颉告发灵运谋反,灵运只好诣阙上表以自解,被命为临川内史。这就意味着,这次离别非同以往,两人都要远离会稽,各奔东西了。这更加剧了久结于怀的离愁别绪。“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执手话别,意绪绵绵。一叶轻舟渐渐的隐去了,身影渐小,别音渐消。

九至十二句刻画了诗人拭泪启程后的戚戚怀抱。“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行迈靡靡,中心遥遥,长路漫漫,前程难料。这些,诗人以为自己尚可排解,但内心的忧思又向谁来倾述呢。“行行道转远,去去行弥迟。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离愁是绵长的,像一条路,走到哪里,它就伸延到哪里。正如李后主所感悟到的“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往今来的离愁,凝结成了这些感人肺腑的诗句。后两句用“昨发”“今宿”等字眼,将时光推移,隐含着诗人别情的凄苦悠长。

十三至十六句渲染诗人在西陵行舟受阻的场景。“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浓云滚滚,覆盖着层峦起伏的群岭,惊风阵阵,掀起了无数的浪花。霎时间,雨雪纷飞,润泽了大地,笼罩了林丘。“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则与诗题相映照。在这种恶劣的气候里,诗人被迫在岸边停泊下来。

十七至二十句以悲慨的语调总括全诗。“临津不得济,伫楫阻风波。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此借用《孔丛子》记载的“临津不济”的语句,既是凭古伤今,也是写的眼中实景。茫茫原野,万物萧条,自然逼出最后四句:“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不管西瞻也好,东睇也好,叹前程凶险,念知己已去,留下的只有悲慨,只有凄歌。积愤成疾,何以消忧。

这首诗结构十分严整。它以倒叙的手法,通过景物的细致描写与时间的缓慢推移,将那淡淡的愁绪渐渐推向忧思难忘的极致,因而把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其诗,回环往复,丝丝入扣,给人以“渐入佳境”之感。

参考资料:

1、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中):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第823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元嘉七年(430年)夏历的仲春二月,年已二十四岁的谢惠连告别了他所熟悉的会稽(今绍兴),沿水路北上,向着当时的京城建康(今南京)进发,首次踏上了仕宦之途。  

参考资料:

1、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中):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第823页

谢惠连

谢惠连(407~433年),南朝宋文学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他10岁能作文,深得谢灵运的赏识,见其新文,常感慨“张华重生,不能易也。”本州辟主簿,不就。谢惠连行止轻薄不检,原先爱幸会稽郡吏杜德灵,居父丧期间还向杜德灵赠诗,大为时论所非,因此不得仕进。仕宦失意,为谢灵运“四友”之一。 ► 谢惠连的诗词 ► 谢惠连的名句

作者详情
猜你喜欢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水仙子·次韵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六

正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

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尺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木假山记
宋代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古诗词
诗人合称
©国学涯 皖ICP备2024062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