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文学典籍 国学作者 名言名句 字词造句 反义词 近义词 在线反馈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出处

全诗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到处游访仙人,今天渡过颍阳河,来拜访隐士元丹丘。

老元啊,你怎么丢弃天下苍生的愿望,不去当官,却喜欢与洪崖仙人在一起?

当初选择此地建山居的目的就为了幽静隐蔽,每次的议论都足称美文。

此地好风景,北面是马山的断崖峭壁,南面是鹿台山。

溪水连通汝河,共享一轮明月,山峰与嵩山相接,同分漫天白云。

你这个人真有闲情逸致,我可是把你佩服得不行。

你在山泉松风里就可发迹,笑看朝暮云飞雨落。

而我却更喜欢四处游玩,与青鸟为伴,栖息江湄。

注释

题下有“序”云:“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其地北倚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映郁,有佳致焉。自从之游,故有此作。”元丹丘,太白至交,为道士,天宝初为西京大昭成观威仪。见《玉真公主祥应记》碑。太白之识玉真公主,或即元丹丘引荐。颍阳,唐县名,治所在今嵩山之南河南登封颍阳镇。颍阳山居,指元丹丘在颍阳新筑别业。山居,山中的居处。谢灵运《山居赋序》:“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在郊郭曰城傍。”

颍水:源出河南登封西南,至安徽寿县正阳关入淮。

元君:指元丹丘。

苍生望:百姓所望。《晋书·谢安传》载,谢安高卧东山,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过江诸人相与言日:“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洪崖:传说中的仙人。或说即黄帝臣子伶伦,帝尧时已三千岁,仙号洪崖。此借喻元丹丘。,

晦迹:隐居匿迹。

北山,指马岭。南岭,指鹿台山。《一统志》汝州:“鹿台山在州北二十里,有台状若蹲鹿。”

汝海:指汝水流域。

嵩丘: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

清芬:喻美德。

青鸟:海鸟。或说为鸥乌。典与鸥鹭忘机近似。拂衣,振衣。表示隐居。江渍,江滨。

参考资料:

1、(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 .《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9页

2、(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0页

赏析

本文是李白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夏天游汝、洛时题写在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一诗,诗前并有一《序》。元丹丘:唐道人,李白与之交厚。李前后写给元氏的诗文有十馀篇;从其内容看,似乎本诗文应写在与元氏初交之时。颍阳:《唐书·地理志》云,河南道洛州有颍阳县,载初元年(武则天,公元689年)析河南、伊阙、嵩阳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更名颍阳,西北有大谷故关,倚箔山有钟乳。清人王琦评价此诗说:“诗意谓颍阳别业,固尽丘壑之美,而已之所好更在江湖,是以欲与青乌相狎而栖息江渍。”是得李白本诗之意。虽说李白本诗《序》中说:“白从之游,故有此作”,诗中也说到“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但他还是要“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溃”,还是要迎接风浪、云游四海,这一直是李白出川以来的心情。  

参考资料:

1、闵静.《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创作背景

太白与丹丘为莫逆之交,时相与游从。丹丘身为道流,或出或处,或显或隐,徘徊于江湖魏阙之间。太白涉足终南捷径,丹丘当是重要引路人之一一。故《西岳云台歌>有求援引之意。丹丘当是于离开长安后,隐居颍阳,太白因从之游。其《题元丹丘山居》、《元丹丘歌>,当亦此游之作。  

参考资料:

1、(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0页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的诗词 ► 李白的名句

作者详情
猜你喜欢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水仙子·次韵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六

正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

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尺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木假山记
宋代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古诗词
诗人合称
©国学涯 皖ICP备2024062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