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文学典籍 国学作者 名言名句 字词造句 反义词 近义词 在线反馈

学龄造句

学龄解释:指儿童适合于入学的年龄,通常从六、七岁开始。

学龄造句大全

1、这种值得警惕的情况发生在一个三分之一人口都是学龄儿童的城市里。

2、所有的孩子都应是学龄儿童,在夏天母亲们轮流到别人家照看孩子。

3、不是每个银行高管都有学龄的孩子,但是对于那些有的人,支出是巨大的。

4、为此他们和伯克利神经学家合作看是否能通过游戏来提高学龄儿童的大脑额叶机能,比如:分析能力。

5、卫生习惯和通常玩耍方式使儿童尤易受到感染,许多地区的大量学龄儿童已受感染。

6、在学龄儿童中,那些仅仅比他们的同侪少睡一小时的儿童在记忆力和注意力测试中表现得要更差。

7、为了在早期与穷人的大脑发育斗争,神经学家正在发明为学龄儿童专门定制的的电脑游戏,以促进他们的额叶皮层发育。

8、直到他们开始成为学龄儿童,才意识到自己可控制内心的恐惧,通过进一步了解恐惧或按照父母教给的克服恐惧的策略来实现。

9、这些学龄儿童蹲在塑料管旁边,将水银倒在裸露的手臂上。

10、不过也有关于学龄儿童感染的报告病例。

11、学龄儿童的家长们说他们感到害怕,因为在他们的孩子的同学之中,有许多人都把枪带到了学校。

12、现今的主流政治家,政治评论员和播报员都是典型的拥有学龄子女的人群,他们更为关注教育,工作和消费者问题。

13、但据人口调查局估计,2006年在学龄内的孩子和2010年的一样多。

14、干预频率根据学龄儿童中的感染率或可见血尿(只适用于尿路血吸虫病)的发生率确定。

15、由于热衷于向美国的学龄少年提供汉语课程,甚至某些美国学术团体中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士已流失殆尽。

16、公立学校不再能自动取得其所在地附近的学龄儿童生源。

17、提供给州和地区公立学校的资助金额计算公式非常复杂,但是考虑到了穷人家庭的学龄儿童。

18、从青少年的,学龄角度考虑,我想存在两个深层目标。

19、如果从表面,探究教育,我们会想到,青少年的学龄,毫无疑问,教育的内容也极其重要。

20、另外社交和定向关注都与婴儿SRM分数和学龄焦虑有关,可以看作是中介因素。

21、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如果伤寒在一个地区是显著的公共卫生问题,那么该地区的学龄儿童应该接种伤寒疫苗。

22、据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估计,美国9.5%的学龄儿童都有多动症。

23、在20世纪中叶,美国约有一半的视障学龄学生读盲文。

24、如果它能够召回学龄人口,就能恢复以往常态了——一个衡量他们战胜核灾难的标准。

25、在边远地区,还有大批学龄儿童不能上学。

26、学龄期孩子会担心自己是否能在餐桌礼仪上做得很好,所以家长们还应该多教导他们。

27、去年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一份学龄儿童的研究报告对比了正常的阅读者和读写困难的阅读者是怎样学习语言的。

28、缅甸为每一个学龄儿童提供基本教育,希望80%的孩子完成基础教育。

29、目前国家高等教育院校仅能向印度7%的学龄居民提供教育,这大约是亚洲平均水平的一半,与此同时还要面对压倒性的师资短缺的问题。

30、所有学龄居民均可享受直至高中的12年2免费公立教育。

猜你喜欢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水仙子·次韵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六

正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

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尺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木假山记
宋代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古诗词
诗人合称
©国学涯 皖ICP备2024062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