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文学典籍 国学作者 名言名句 字词造句 反义词 近义词 在线反馈

考据造句

考据解释:考证。

考据造句大全

1、你们弄中国文学的,全有这个‘考据癖’的坏习气。

2、在“科学理性”日益向考据派渗透的今天,义理派应该大胆地向“审美的”领域拓展。

3、晚清道咸以降的学术多有对乾嘉学术的反动,但乾嘉考据学风很大程度已内化到士人治学之中。

4、填补空缺的将是更具说服力的「声音」,像是钻研考据的专家、实验数据、经验记录等。

5、考据是一项对文献资料依赖性极大的活动,历来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6、林伯桐是通过训诂考据的方式来阐发其人生哲学的。

7、中国历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重考据和重义理两种治学传统。

8、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对悲剧语义的演变进行研究,即考据部分和分析部分。

9、大体来说其理论特点主要表现为:汇通考据与义理;

10、通过考据学、考古学及近年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的综合研究,人们认识到:关于炎帝的种种神话传说,不过是一种文化现象。

11、以其中有关考史的优良方法与突出成就为切入点,总结王鸣盛对历史考据学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12、从考据、逻辑、义理三方面论证了经书不能为评价作品的准绳。

13、戴震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考据学家,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4、王观国所撰《学林》,专门考辨六经史传及其他书中文字的形、音、义,在宋代考据学著作中非常著名。

15、与考据学的实事求是不同,在湘学传统中,由于其强烈的经世务实精神,实事求是成为一种注重现实实际的学风;

16、梳理考据方法发展的基本脉络,旨在为考据工作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考证视野、论辩角度和审视空间。

17、然明代《孟子》考据学是中国《孟子》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有一定的成就,又有一定的影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8、主要采用考、论结合,宏观剖析与微观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展示明代《孟子》考据学的真实全貌。

19、仁和郎瑛是明代学术史上的一位重要学者,在考据学方面贡献至大。

20、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义理、考据而忽视古典诗文的创作,这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是极其不利的。

21、植物考据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22、他的经学研究特点鲜明,主张“以训话明义理”,提倡把经典内容的考据和义理思想的探究并重。

23、讲事实、重考据的考证学在今后的文艺批评中势必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24、论文旨在审视科学的古籍研究重要方略——重视考据,重新提出正确的文献批评道路。

25、而其在专业领域所做的考据性批评,同样旨在多重的建与立:确立信史,学科建构,乃至重建学术传统,等等。

26、他在反思乾嘉考据学基础上提出的“新考证学”,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27、其主旨是突出《十七史商榷》考据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乾嘉时代的“求实”精神。

28、然后再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针对这些作品进行详细的影像地理学考据,研究不同的拍摄地点和物象对构建作品产生的不同作用。

29、乾嘉史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清代学术的主流考据学发展鼎盛的反映。

30、并且特别说明,本文并非是一篇钻研于历史考据的论文,而是基于个人之艺术观点与审美品味所抒发的「创作论述」。

猜你喜欢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水仙子·次韵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六

正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

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尺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木假山记
宋代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古诗词
诗人合称
©国学涯 皖ICP备2024062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