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刻本解释:用木刻版印成的书籍。
1、洛根坠地的那一时刻本应成为这个故事的结局,而不是我当时可能选择的又一个开端。
2、南宋以后,黄庭坚诗文集的编纂与注释基本完成,各种刻本流行开来。
3、坊刻本在保存古代文献,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间通俗文学的普及与发展;
4、其中以南宋宁宗年间刻本《十一家注孙子》最为流行,学界奉之为善本。
5、初刻本中的疏漏大多被以后的版本承袭,有的校订者修订了错误,但也可能增添新的误解。
6、重新审视福建坊刻本,对它做出公正的评价,还其真正的历史面目,进行正确的历史定位。
7、及至宋代,方有刻本。
8、《辽藏》残卷是雕版刻本,反映了应用雕版印刷技术以后的汉字面貌。
9、本文作者以1952年宁波李氏捐献墨海楼藏书的初刻本为据,对书中的“采冶卷”进行了评述,指出并纠正了原书中的缺陷与不足之处。
10、又通过序文和历史事实的对比研究得出,《唐陆宣公集》虽然是年羹尧的家刻本,校订者和刻工都是南方人,但却刻竣于陕西。
11、可是,由于原刻本流传稀少,关于此书的版本源流,学术界一直不甚清楚。
12、由于“麻沙本”一词,学界对坊刻本存在着极大的认识偏见。
13、现存有元代与明前期的各种仿宋刻本或重刻本。
14、南京图书馆藏明洪武刻本《书史会要》是迄今仅存的几部洪武刻本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
15、南京图书馆所藏的孙谔刻本是孙谔系统本的祖本,后被四库全书所收录。
16、本文按照各主要戏曲版本的刻家、分布、历史、刊本名目等情况,对江浙一带的刻本加以介绍。
17、宋、元、明的有些书坊刻本,刻售的戏曲小说,为了节省工时,降低成本,大量手写俗体。
18、书法刻本甚多,以《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等最为著名。
19、第三章对南京图书馆所藏的孙谔刻本作了版本考证和内容研究;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