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文学典籍 国学作者 名言名句 字词造句 反义词 近义词 在线反馈

苟且偷生造句

1, 尊严具有永恒的魅力,我们不可苟且偷生也不必不卑不亢。

2, 君子宁为维护尊严而死,不为苟且偷生而寡廉鲜耻。

3, 那种苟且偷生的生活,是比死还要可怕的。

4, 在战争年代,许多烈士宁肯献出生命,也决不苟且偷生。

5, 就算溜之大吉,苟且偷生你会心安理得吗?

6, 这些既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亡国之痛,又表现了他苟且偷生的惭愧挣扎,内心矛盾非常激烈。

7, 文天祥这一次出使,一反以前南宋使节的奴颜脾膝,苟且偷生的态度,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表现了宁死不屈的高尚民族气节,谱写了一曲流芳千古的民族正气之歌。

8, 这样苟且偷生,但对发展综合经济却无任何帮助。

9, 谢谢亲爱的师父,她带我真正的活出生命,而不只是苟且偷生而已!

10, 苟且偷生也许会赢得重振旗鼓的机会。

11, 那就是你苟且偷生的原因?就是这样的生活?

12, 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13, 有原则的人宁愿死得有尊严也不愿苟且偷生。

15, 他们一家人,原来就都是昏聩无能,苟且偷生,所以这种不幸,在他们看来,反道没有家道兴旺的人家看来那样可怕。

16, 面对痛苦的人生,苟且偷生并不为悲,至少不是大悲,只有把悲剧看作喜剧,把理当偷生的生活不作苟且的对待,那才是真正的悲苦。

17, 与其苟且偷生,无所作为,不如发奋图强,在工作上做出点成绩来。

18, 丢掉了汉军的顽强猛悍;怎配做大秦强汉的后代,苟且偷生冤枉活了千年!十二。

19, 生逢其时,枉负堂堂七尺之躯苟且偷生,怎是男儿所为?乱世军人就该用自己的热血和英勇从而止戈为武,争来国家的稳定,百姓的安宁。

20, 人类虽有罡气武者与符咒术师,仍只能偏居一隅,苟且偷生。

21, 此书太监,敝人入宫,无颜面对父老乡亲,苟且偷生,以泪洗面,望君莫怪。

22, 或是被害也无处抱冤在神界苟且偷生,却又不能反抗的一群人。

23, 苟且偷生了十余年,再无颜面见岳帅,见林兄,不知黄泉之下他们肯否原谅我?

24, 我玄夔何等身份,岂是你所说的那种为苟且偷生,而口蜜腹剑之辈。

25, 这些苟且偷生的利禄之徒只好加倍胁肩谄笑,唾面自干。

26, 我家世代大宋之民,如此包羞忍辱,苟且偷生,不过是等待着看到王师北伐,光复中原的那一天,家祭之时也可以告知我父我祖。

27, 小兄弟可真看得开,世人苟且偷生,爱生恶死,你这般不惧生死的为数不多,这天底下却真有长生不死之人,小兄弟没听你师父说过吗?

29, 我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赤胆忠心,保国保民,岂能苟且偷生!

30, 更多的移民则由于过去的学习经历无法获得承认,只得从事一些与自身专业无关的低收入工作,苟且偷生。

31, 一个人必须作为政治人或者道德人而存在,必须在非此即彼的政治和道德夹缝中苟且偷生。

32, 人在历经社会生活的磨难之后是成才还是成柴,是凤凰涅磐还是苟且偷生,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

33, 他二话不说,奋不顾身冲进火场,他的舍身取义。比那些胆小如鼠,在一旁默然的人。苟且偷生的人高尚得多。

34, 这种事在阳光明朗的和平日子我都不干,当然更不能在乌云满天时为了苟且偷生来做了。

35, 当他从天才沦为废物,当他家族被灭,当他爱人被夺,他应该何去何从?在这万念俱灰的时刻,是誓死不屈?还是苟且偷生?

36, 搞的鬼,其目的就是逼出自己和姐姐母子两人然后伺机以除后患;而郑家姐弟二人为了保住李家唯一的命脉只得在南京苟且偷生,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37, 林凡爹不由得点了点头,生活的困厄使他失去了斗争的勇气,经济压力使他苟且偷生,因为这些都与经济息息相通。

38, 背主求荣,不知廉耻的匹夫,食君奉禄,就该替君尽忠守节,大丈夫岂事二主苟且偷生,逆贼休走!吾来也!

39, 是啊!以中原的性情,既设下了这同归于尽之局,必不会苟且偷生。

猜你喜欢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水仙子·次韵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六

正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

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尺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木假山记
宋代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古诗词
诗人合称
©国学涯 皖ICP备2024062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