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齐召南(1703—1768),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清朝官吏。齐氏的史学著作很多,大略有《史记功臣侯年表考证》5卷、《汉书考证》120卷、《历代帝王年表》13卷、《水道提纲》28卷 、《温州府志》36卷、《天台山志要》12卷及《外藩书》若干卷。时人誉其“于学无不博, 自天文律历,以至山川疆域,险阻要隘,了若指掌”(《台州府志》卷一0三 《齐召南传》引墓表语)。
幼而颖敏,乡里称神童。
雍正十一年,命举博学鸿词,召南以副榜贡生被荐。
乾隆元年,廷试二等,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
八年,御试翰詹各官,擢中允,迁侍读。
九年,以父丧去官。时方校刻经史,召南分撰礼记、汉书考证,命即家撰进。服除,起原官。
十二年,迁侍读学士。
十三年,复试翰詹各官,以召南列首,擢内阁学士,命上书房行走。迁礼部侍郎。上於宁古塔得古镜,问召南,召南辨其款识,具陈原委。上顾左右曰:“是不愧博学鸿词矣!”上西苑射,发十九矢皆中的,顾尚书蒋溥及召南曰:“不可无诗!”召南进诗,上和以赐。
十四年夏,召南散直堕马,触大石,颅几裂。上闻,遣蒙古医就视,赐以药。语皇子宏适:“汝师傅病如何?当频使存问!”幸木兰,使赐鹿脯十五束。及冬,入谢,上慰劳,召南因乞归,固请乃许。及行,赐纱、葛各二端。上南巡,屡迎驾,辄问病状,出御制诗命和。上尝询天台、雁宕两山景物,召南对未尝游览。上问:“名胜在乡里间,何以不往?”召南对:“山峻溪深,臣有老母,怵古人登高临深之诫,是以未敢往。”上深嘉之。既而,以族人周华为书讪上,逮诣京师,吏议坐隐匿,当流,籍其家,上命夺职放归,还其产十三四。召南归,遂卒。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