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夜雨几番销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人间何处问多情。
崔遵度,自幼纯介好学,7岁就从叔父学习经学,时常向叔父提一些有关春秋编年、汉书纪传的问题。他叔父对人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可以成名的!”太平兴国八年(983)崔遵度中进士,初任和州主簿,后改任临汾主簿。绥州无定河经常泛滥,他作“纪”以盼整治。宋真宗端拱初年,迁转运副使。朝廷新建秘阁,崔遵度以文才出众入选,擢为著作佐郎。淳化年间,迁殿中丞,又出任忠州(今四川忠县)知州,当地农民暴动,袭占州城,崔遵度投江尽忠,被部下救起。因守城失利,他被降为崇阳(今湖北崇阳县)县令。咸平初年,恢复原品衔,授为太子中允。
真宗景德年间,朝廷决定编修太祖、太宗两朝《国史》,由于这是宋朝第一次编修《国史》,因此格外慎重,崇政殿在全国官员中选拔能胜任此举的人。崇政殿调阅崔遵度所著的文章后,十分高兴,于是召入舍人院。不久改任为太常丞,供职史馆,与路振同为编修官,负责两朝《国史》的编修。大中祥符元年(1008),又受命同修当朝皇帝真宗的《起居注》,进为博士,再授崔遵度为左司谏。
崔遵度平日沉默少语,与世无争,淳澹清素,淡泊名利。掌修史书十余年,恪尽职守。
祥符七年,宋真宗在京都开封之东郊建坛祭天地及太祖、太宗二位先帝,崔遵度与张同为典记。祥符九年,皇太子、寿春郡王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开府,真宗命宰相择选德才兼备之士辅弼,朝中大臣一致推举崔遵度担当此任,于是他与张士逊同为太子赵祯之友,改任户部员外郎,赐金紫光禄大夫。真宗亲作七言诗一首以赠。两朝《国史》修成后,崔遵度改授吏部员外郎。不久又升礼部郎中,充咨议参军,又兼史部吏左谕德。天禧四年(1020)病逝。
崔遵度是“西昆体”诗派的主要作者之一,有文集20卷。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中收有崔遵度的诗。其题材多咏唱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是他在修书的余暇从“遗编”和“前作”里摭拾芳润作成的。诗歌内容虽然显得单薄,感情也不十分充沛,但词藻华丽,声律谐和,对仗工稳,在艺术上超过了晚唐五代的诗歌。
崔遵度的音乐著作也在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代表作是《琴笺》。该著作对乐器、乐理、乐情都进行了精当的表述。尤其是对于乐谱十三徵在古琴上的演奏技法、合弦调配、心灵感应等方面的表述具有独特的见地。如为了达到弦尽而音不灭的效果,他指出了六根琴弦相互呼应的要旨:“一必于四,二必于五,三必于六。”他的这种音乐理论和演奏操作紧密结合的写法,弥补了同类著作的缺陷。《琴笺》内容也填补了以前音乐著作的空白。正如崔遵度自己说的,作《琴笺》是为改变音乐著作“苟其缺”的状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